精炼油对酶法脱胶近来的一些进展
物理精炼最初是为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开发的,而高含量游离脂肪酸的油采用化学精炼在经济上没有吸引力。物理精炼使副产品更容易定价,就像脱臭馏出物。但通常需要质量更好的原油。因此,它更适合于压榨与精炼于一体的综合工厂,对原油质量有更好的控制。
物理精炼更广泛的工业应用首先需要一个有效的脱胶过程,可以确保非常好的脱胶油质量,即使应用于较低质量的原油(软油)。
众所周知,磷脂分为可水化和非水化两类。可水化磷脂在水化脱胶过程中很容易被去除,通常作为油料浸出工厂的第一道精炼工序。由此产生的油脚既可以添加到脱脂粕中,也可以作为卵磷脂单独处理。
在所谓的酸脱胶过程中,非水化磷脂被除去。这通常是物理精炼的第一阶段,可视为化学精炼中碱中和的等效过程。酸脱胶的重要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由于人们对物理精炼产生了首次真正的兴趣。新功能,如改进的定量配比系统,更强大的混合系统(以使脱胶时获得充分有效的酸混合),超量碱和油冷却水化脱胶成功实施,并导致脱胶效率显著提高。诸如顶级脱胶和超级脱胶和联合利华等工艺都是在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在食用油精炼中使用。
第一代酶脱胶(酶法),软脱胶和膜脱胶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需要一个更温和但仍然有效的脱胶过程,需用的化学品更少。不幸的是,这些脱胶过程从未在工业规模上得到广泛实施。
混合油膜脱胶在工业上应用时间较短,但由于不可逆转膜污染问题过多而很快被放弃。乙二胺四乙酸作为螯合剂阻碍了软油脱胶的工业应用。近年来,人们对酶脱胶有了新的兴趣。这主要是由于由不同供应商开发和保证的几种新型、低成本、市场供应稳定的磷脂酶,且酶有足够高的活性(表5.1)。此外,还有酶生产商的新营销方法,他们不再把酶脱胶作为一种有效的脱胶过程,而是作为一种能显著提高成品油产量的工艺。在当前食用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炼油企业对这一特性非常敏感,是推动新型酶脱胶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磷脂酶都是微生物来源的。它们的操作模式如图2所示。磷脂酶A1(PL-A1,例如来自诺维(Novozymes)的Lecitase Ultra)和磷脂酶A2(PL-A2,例如来自ABEnzymes的Rohalase MPL,来自DSM的GumZyme)都从磷脂分子中释放出脂肪酸,产生溶血磷脂和FFA。